換全膝關節 會有後遺症?
換全膝關節
從2019年新冠肺炎開始,很多香港人都著重運動減肥,追求健康體格,希望健康一點就可以加強抵抗力,戰勝左疫情。但近來,就可能因為過度的健身減肥,卻令身體出現骨質疏鬆機會大增!究竟為何減肥與骨質疏鬆會有關鍵呢?
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常見痛症,不少香港人都會受此煎熬,雙腳走路力不從心。足底筋膜是連接腳跟與腳趾頭中的筋膜組織,厚實的組織可以支撐著足弓,行路跑步都是需要足底筋膜承托,亦會像一個避震器,可以吸收人類體重及動作的時帶來的衝擊力,所以可以承受到人類跑步、跳動時衝擊力。足底筋膜過勞,長期受壓,造成拉傷、撕裂,就有可能足底筋膜發炎、腫脹,導致腳部疼痛。
李嘉誠基金會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」資助計劃早於2007年開始,於寶血醫院(明愛)以半年內為200多名患者完成手術,讓受膝關節折磨的年長可以重投社會,「行得快走得快」!而李嘉誠基金會更於2021年再次加碼2,000萬元,預計可以再為260名患者受惠。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會清除全個膝關節,即是刪走約3-9微半的骨頭,繼而換上人工關節。有一些病者手術前腳部有O型腳或X型腳的情況,醫生就會將畸形的骨骼以及韌帶矯正,腳部就會變回正常垂直。
骨質疏鬆症是非常常見的病症,因為隨年齡老去,骨骼新陳代謝疾病,患者的骨質密度會減少,導致骨骼結構變得脆弱,令到長者較易發生骨折、彎腰駝背及脊椎疼痛等併發症。一般來說,大眾於三十歲後,身體內的骨質密度會漸漸減少,骨質疏鬆症會慢慢出現。特別是女性,愈接近更年期,體內的雌激素的分泌停止後,骨質的流失速度比會男性更快,女性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機會更加大,那就更大風險發生骨折等等併發症。同時,若果經常吸煙、酗酒、飲用過多咖啡因飲品、身體長期缺少鈣質及鈉質、缺乏維生素D、少做運動等等,都有可能力速了骨質疏鬆症的出現。
普羅大眾常常都有聽過不少長輩常常說有五十肩,即是凝肩 ( Frozen Shoulder),亦即是肩周炎或肩關節囊炎,失去彈性,肩關節活動幅度減少。但是,隨著現今社會生活習慣改變,生活上以及工作上常常都需要使用電腦、電子零件、平板電腦等,導致肩周炎機會提升,五十肩就開始有年輕化出現。二十世紀的電腦族低頭族人數上升,亦令五十肩的病患者急速增加!
玩遊戲當然就不要「彈弓手」出貓,但其實都不要有「彈弓手」影響自己的生活啊!「彈弓手」學名其實是「彈弓手指」或「扳機指」Trigger finger ,亦即是「手指屈曲肌腱滑膜炎」Stenosing Flexor Tendosynovitis,是一種在香港常見的肌腱疾病。
平日生活中,很多時候都聽到不少主婦或長者說自己有「媽媽手」,即是醫學名「德奎爾氏症 DeQuervain’s tenosynovitis」,被稱為「狹窄性肌腱滑膜炎」 Stenosing tenosynovitis。媽媽手的成因是拇指的兩條肌腱,即伸拇指短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與外展拇指長肌 Abductor Pollcis Longus因過度勞損,令手肌的滑膜發炎,因而腫脹並疼痛,亦會阻礙到日常的手部活動,長久下去會非常影響到日常生活,成「惡性循環」。